【海归博士@干预选择】社交思考:大脑不断进行“社交统合”,促进社交心智思维发展
来源: | 作者:Autism星心智援 | 发布时间: 2023-04-11 | 2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位海归博士妈妈的干预选择和思考......

来自“行内人”的养育心得与干预觉醒......

以“情感”来浇灌,养育有爱”的孩子

现在,心中有“人”,眼里有“爱”

我儿子现在是········

以前,他在有情绪的时候,只会大吵大闹,攻击别人。现在,我能感觉到他调控情绪的过程。

比如,前几天他控制不住想发脾气,就说:“我没有办法了,怎么办啊呢?坏情绪快控制我了。妈妈,你能不能抱抱我,帮我压一压。”

我会引导他:“你把怒怒赶走吧”,引用的是他看过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里面的角色:怒怒,也就是愤怒的代表。过了一会,他的情绪就稳定下来了。

当有情绪的时候,他现在清晰地知道:我在发脾气,然后、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策略,最后,用语言表达、输出情绪,向大人求助……

他说的话也逐渐情感丰富起来。

在家中学习的时候,他不好好写字,我就批评他,然后惩罚他有点重,打了他一下。

他立刻委屈地望着我:“妈妈,你不可以这么重地惩罚我的,这样我会非常难过的……”

还有他感受和表达的情感逐渐丰富,与人的情感联结也更加紧密。

前几天的早上,他起床半天不起来,然后我就已经有点生气了,起床后他还在那里慢吞吞的刷牙。

眼看着时间很赶要来不及了,我就忍不住生气发火了,说:“你怎么那么慢呢!”

他说:“妈妈,你干嘛这样子呢,我很难过,你抱我一下。”

我实在是火,不愿意抱他,他伸手,我后退。他愣了一下,然后,说:“我真的很难受,连幼儿园都不想去上了。”

尽管看上去是在“耍赖”,可从他的表现,我能明显的感受到他那种“失落”的情感!

看动画片时,我也感受到了他非常真实的情感流露。

尽管动画的语言是英文,他不能完全看得懂,但他却深刻体会到了动画片主角的情绪。

看着看着,他把自己代入了动画片的主角里,当角色比赛要输的时候,在电视机前激动地大喊:“加油!加油!”

并且当角色被嘲笑的时候,被欺负的时候,他尝试给动画片的主角出主意。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看电影时,激动的心情。

他的“同理心”也逐渐发展出来。

以前他撞到我,我很痛,他也会问:“妈妈你怎么了?你没事吧?”

我感觉真的很痛,就没有理他,他还继续说:“我安慰你那么久,你都没有好”,然后就跑掉了。

那时候,他总给我一种感觉,好像并不是真的在着急和关心我。

现在他撞到我,他会问:“妈妈你怎么了?”如果我还没好,我看得出他会着急,会帮我想办法,给我拿冰块回来敷。

现在,就明显感受到他是真的在同理我的感受,关心我的。

他和姐姐的关系也大幅改善。以前,姐姐都不想跟他玩,现在两个人经常黏在一起,俨然成了姐姐的“小跟班”!

有一天早上,姐姐起床出门慢吞吞,被我批评了,还要我帮她拿东西去学校,说是老师要求拿,不拿会被老师批评的。

我有点生气就说我不愿意帮她,然后我儿子就站出来,帮姐姐说话:“妈妈你不要批评姐姐了,还是帮帮姐姐吧,不然她会被老师批评的……”

话里,他在替姐姐思考,也在关心姐姐,同理姐姐的感受。

回想起他之前的各种问题,现在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同理能力,实属不易……


过去,整体发育是严重参差不齐


最开始,我没有觉得孩子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工作很忙,我们确实很少带他玩。

他是有语言的,但是不会主动表达和沟通,然后教他认知虽然不配合,但是我们对他严厉一点,让他坐下来学,他也是能学会的。

虽然我把他和姐姐小时候对比起来,的确发现他指令性不够好叫他做什么都很难叫得动,但是也没有认知到这是个问题。

后来,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一些他在幼儿园的现状,看到视频,我才意识到问题没那么简单。

孩子在幼儿园,对同伴的话反应比较差,小朋友通知他去排队,他基本不回应,小朋友反复告诉他,他就啪一下打人家……

最让我感到异常的是,有一天,小朋友们都去换衣服准备睡午觉,而他一个人在那里跳舞,和周围仿佛格格不入。

得益于我们和幼儿园老师始终维持比较密切的交流,有经验的老师已经做出了判断“感觉,介于感统失调和轻度自闭之间”,建议我们去看儿童发育科。

确诊的时候,我逐渐回想起了他的不少小细节。

他的刻板行为虽然不严重,但感官异常和固执倾向还算是比较明显的。

比方说,他非常害怕吹风机的声音;家里有两个厕所,其中有一个厕所,他认为是姐姐的厕所,是女厕所,所以他不愿意进去。

如果当时另外的厕所有人洗澡的同时,他想上厕所,他就一定要进有人洗澡的厕所,不愿意进“姐姐的厕所”,也就是他认为的“女厕所”。

然后我根据幼儿园老师给我建议,在两个厕所门口贴一个男和一个女的标志,有人洗澡的时候就在门口贴一个女标志,另一个厕所就贴男标志,他才稍微愿意接受。

他还有情绪问题,厕所上不了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大哭大闹,崩溃……

确诊时,他4岁2个月。

在测试时,医生强调过,他的认知非常好。总体的得分偏高,是因为认知拉高了整体平均分,但整体发育是严重参差不齐的。


老师敲重点啦

自闭症谱系的个体发育差异化较大,每个个体的发育是参差不齐的,容易误导家长,家长觉得问题不大,得不到家庭重视,导致诊断与干预会比较晚。


●有的孩子,认知和语言功能没有明显受损,在日常的居家带养,简单的生活交往中家长是未发现孩子有明显的异常,一旦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环境,问题则开始呈现越来越明显,如,集体融入困难、朋辈社交互动不足。

●固执思维,不善表达沟通,情绪问题明显,情绪持续时间长,不易被安抚。



家长:大脑不断进行社交思考,推动心智思维逐步发展


我承认,我们走的弯路还是比较少的。

一开始,我们在医院干预,开始干预才发现,其实我儿子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只是我们之前没有认知到这点。

在游戏课上,他能自己玩完整个生日蛋糕的游戏,他自己唱歌,自己插蜡烛,自己切蛋糕,全程自己玩,旁边有个老师一直坐着。

他全程根本没有抬头看老师一眼,也没有邀请老师一起来玩,直到老师最后把他的蛋糕抢走了,他才发现老师的存在。

发现以后,他的反应也是把蛋糕藏起来,不要跟老师一起玩。社交互动游戏方面,发展非常弱。

在沟通语言方面,最开始因为他能说,也能背诗,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就也没发现他的异常。

但实际上,他只是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是他没有用语言进行“社交沟通”。

上完一个月以后,幼儿园老师反馈规则好了许多,但此时情绪没有改善,反而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动不动就大吵大闹,我根本搞不定他……

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我们进行的干预是任务式训练,没有把孩子当做同伴。

比如:完成扔球训练,要按照指令扔10个球;或者听指令模仿做动作;我说123、这个动作这样做,孩子就按照我的动作或者语言指令去做。

因为这些任务没有互动的愉悦感,只是很枯燥的训练,孩子觉得没意思,一开始做就想跑掉。

结果我和他爸爸就要一个人在和他做训练,一个人在旁边盯着他。他一想跑掉就立刻抓回来,弄得他经常大吵大闹,情绪越来越大。

所以虽然训练下来,他的规则和指令意识有所提升,但情绪情感方面是没有得到提升的。

后来在第二家机构大概待了一年,以结构化游戏为主,各方面能力进步也很大。

他的游戏愉悦感已经具备,但依旧以跟随为主,不会组织、或者主动发起,呈现游戏。

比如:玩老鹰捉小鸡这种有明确指令和明确规则的游戏,他会很愉悦的参与,但是他只能跟随和听从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的安排。

比如,别人让他当老鹰、或者小鸡,他能了解到自己当下什么角色,也能清楚角色的规则。

但是他不会主动说“我要当老鹰”、“我要当小鸡,你来当……”,更不会主动发起和组织:“我们玩……的游戏吧!”

与他同龄的常规小朋友玩游戏的形式却几乎都是非结构化的,规则变化很快。

上一秒可能大家还在蹦蹦跳跳玩感知觉游戏,下一秒就变成了你是那一队,我是这一队,然后我们两队比赛,谁捉到对方队伍的就赢了的分组对抗游戏。

他跟不上小朋友的游戏随机和变化的规则,结果还是没办法和小朋友顺利玩耍。

我知道,这时候他算是遇到瓶颈了,最后经由朋友介绍,找到了星心智援。

在以前的机构,是以结构化游戏为主,游戏主要是老师主导的,虽然孩子和老师共同参与游戏,而且对于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但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被允许自由表达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

但是在星心智援这边,老师是作为孩子的同伴,去参与游戏的。

而且,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孩子主动去思考整合,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想法“自然”流露出来。

我觉得思考很重要,缺乏“社交思考”就是孩子薄弱的点。

孩子并不是一个玩偶,而是一个人,人需要会思考你做的每一件事,然后你做的事情带给别人的影响,别人的行为你怎么回馈,这就是社交……

这个过程,就叫做“社交思考”。

在游戏课这个过程中,孩子首先要“有想法”,而且,要在游戏中,将想法“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和别人进行沟通,沟通的时候又可能会和别人的想法“发生撞击、冲突”,怎么去解决这个矛盾,可能需要自我调控、等等……

这个过程中,大脑不停的进行“社交思考”,从而孩子的社交心智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上周,幼儿园老师给我的周反馈说:“他现在在游戏中,可以和小朋友讨论”。在沟通意识与社交思考方面取得的进展非常大。


老师敲重点啦

● 孩子的个体差异化较大,每个个体的发育是参差不齐的,要做针对性强的个性化干预,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 干预过程中,家长需要成为的不是训练师,而是孩子的同伴。如果在家中用训练师的方法“训练”孩子,尽管可以提升孩子的规则与认知能力,但心智能力尤其是情绪情感并未同步发展,且孩子容易对训练产生厌烦,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


● 社交沟通是非结构化的,自然而然的社会交流,需要孩子能够进行灵活地社交信息加工统合,以及做出恰当的社交回馈,不是一种任务式的训练,需要的是孩子与他人进行富有情感的社会互动与交流。


在与他人自然愉快的游戏中,孩子的大脑不断的进行“社交思考”,鼓励孩子进行主动的社交思维整合,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自然”流露出来,促进孩子的社交心智思维能力逐步发展




支援:调动各方助力、促进孩子成长

前面提过,由于我们工作很忙,陪伴孩子是时间相对是比较少的。

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调动身边的一切助力。

老师们:“专项化”支援

我和幼儿园老师的关系始终很好,也非常感谢他们非常关心我的孩子,会为了他做许多额外的工作。

比如,帮我在“行为记录本”上记录下他在幼儿园的表现。帮助我及时了解孩子在集体环境里面,需要提升什么能力,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在星心智援这边,我也经常跟张老师请教问题,基本上每次上完课都会和张老师聊一段时间,抓紧时间请教专业知识。



爸爸:坚持的“理工男”

在家里,我是带孩子的主力。但我还是认为男孩子始终都是需要爸爸的,所以我和他爸爸会在陪伴他的时候进行分工,比如我带他阅读故事书,玩游戏,爸爸就带他认字。

我们家爸爸和我带孩子比起来的优点是,我比较容易暴躁,而爸爸比较理性,不容易对孩子发火,并且在我发火的时候,及时来帮我调节。

而爸爸在这个点上也是存在一些“固执”的特质的,但是这个特质在辅导孩子学习这个点上面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我们家爸爸对孩子的学习计划非常坚持。

比如:我们制定计划要他每天阅读一本故事书,认五个字,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困难,他会各种不愿意,还撒泼打滚。

我就没有办法坚持下来,每天让他阅读,但是爸爸非常坚持执行计划:每天认五个字。

即使他撒泼打滚,爸爸也不生气,他撒泼打滚完了继续学,反正今天必须完成五个字的任务。10点睡觉时间到了没有学完,也必须学完才睡觉。

我们出去旅行的时候,爸爸不想带那么多写字卡,就把字写在字条上,然后见缝插针把那几个字认了,反正认为这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

我觉得是有点刻板的行为,有点像“刻板”理工男,但是的确也是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需要做到的点,坚持!

坚持了几个月,现在孩子认字很少有情绪了,每天认字七八个是基本没问题的。

再比如:我们和孩子聊天,我很难像爸爸一样那么自然的和孩子聊天的,我和我儿子聊天就是,孩子在讲然后我附和,他说他的观点,我就说对,附和他。

而爸爸和他聊天,爸爸就会聊他自己的观点,然后就会有两个观点会产生碰撞,可能会有矛盾,可能会有情绪,但是更多的是我从你的观点中可以学到什么。

听着爸爸和孩子的对话,我突然感觉,这才是最自然的学习,最理想的聊天,这才是双向沟通。


姐姐:“神助攻”伙伴

我们家里还有个姐姐,我觉得她是弟弟干预道路上的最强“神助攻”。

作为同伴,姐姐陪弟弟玩的花样常常是我们大人想象不到的。

姐姐会陪伴弟弟,虽然偶尔她也捉弄弟弟,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相当于是在家里有一个同伴社交的“练兵场”,我也经常引导他用头脑去思考,如何应对姐姐这些“鬼主意”。

比如:姐姐会和弟弟二个人一起来用些小把戏来捉弄我,被我发现了,姐姐就会甩锅给弟弟,弟弟就只会说,姐姐叫我做的,我就会引导弟弟去思考和应对,姐姐的各种“鬼主意”。

姐姐还会教他一些孩子之间的“玩笑话”,比如姐姐在学校里,同学们会讲的“玩笑话”谐音梗。

姐姐笑完,会认真解释给弟弟听,这样弟弟也慢慢会了解到孩子之间的“玩笑话”,而且逐渐喜欢上了这些小朋友之间的玩笑。

我感觉,小朋友的思维模式,和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是总归不一样的。成年人是很难去理解小朋友”天马行空”的思维,刚好姐姐的陪伴就是可以弥补这个点。

姐姐的陪伴,以小朋友的思维,帮助他融入同伴的社交环境。

而且,姐姐在和他玩耍的时候,有孩子特有游戏的参与感,兴奋和投入的感觉,这也正是我和孩子爸爸比较缺乏的,这方面刚好是姐姐可以补足的。

比如:姐姐是一个很活泼的孩子,她和弟弟两个人在吹乒乓球,两个孩子吹得即投入又开心,嘻嘻哈哈,这是我们成年人很难投入进去的孩子们之间的游戏。

再比如:弟弟喜欢玩飞机,姐姐就会帮弟弟拍飞机小课堂的小视频,开始介绍飞机,弟弟也很开心的附和,跟着介绍,姐弟俩在游戏中都能玩得很开心。

当然,我们每天也会表达我们对姐姐的爱,陪伴她一段时间。

姐姐已经差不多进入青春期了,是非常敏感的。

她能够察觉到我们对有需求的弟弟的关心更多,所以我们更要强调:我们是非常关心你的。

我也会尽量平衡时间,每天都会抽时间陪姐姐读一下书,遇到问题,要耐心,不能粗暴对待。

比如说,她回到家没有做好什么事情,不要粗暴的说,你今天又没做什么事情,她会觉得:你怎么只会训我?

所以我往往会说:“你有什么需要我来帮忙的吗?”这样,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你的关心。

并且,我们会跟姐姐强调:我们需要一起帮助弟弟。把姐姐也纳入这个“团队”的一员,让姐姐对家庭事务有参与感。

比如:姐姐上星期带弟弟去参加她同学的生日会,虽然肯定有些地方表现得不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姐姐也体会到了我们平时的不容易。

姐姐回来以后,告诉我:“我的同学都有些烦弟弟。”

我对她说:“那你想想,妈妈呢?妈妈每天都带着弟弟。”

姐姐就逐渐能理解,爸爸妈妈平时带着弟弟也很不容易,会自己说:“那我们就好好帮助弟弟吧。”姐姐更愿意去陪伴弟弟,弟弟也越来越崇拜姐姐。


养育心得:给孩子最大的“爱”才是最重要的

❤️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同伴,和孩子保持情感的联结,用情感去带动孩子的情感。


❤️家长不是训练师,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向他强调:“我们是爱你的”。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打牢情感的根基。


❤️亲密关系就是社交沟通的土壤,只有土壤的养分丰富了,才拥有了进一步能力发展的基础。


❤️不要觉得他不懂,我们就不表达,给与他们充沛的情感,才是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事。



❤️

感谢妈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

为我们分享这段情感满满的故事

作为家人,给孩子满满的爱

用情感影响情感

孩子逐渐“有爱”,充满“灵性”

希望妈妈的分享

能够带给干预路上的家长希望

也期望更多家长加入我们

分享你们的有爱故事










课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