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懂”心智理论,“促”心智解读自发成长,不仅是练,是自然发展
来源: | 作者:Autism星心智援 | 发布时间: 2023-03-16 | 213 次浏览 | 分享到:


了解一下什么是心智解读吧!

心智解读理论又称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愿望、想法、意图等)的认知。

这些认知包括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和对他人的想法意图的理解,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的结果预测和解释。

心智解读的本质是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测的理论。


老师说:

随着孩子基础能力的逐步发展,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进入日常社交情境,家长发现,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心智解读能力的缺失,未能恰当识别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不能恰当解读他人的社交意图,预测行为结果,导致孩子在社交环境中受挫,或未能进行顺畅交流。

此现象在高功能孩子身上尤为突出,针对一些基础发展能力没问题的高功能谱系儿童,心智解读能力是干预重点目标。



一、互联注意的发展特征

个体跟随另一个体的注意,使得两人同时关注同一个对象的过程,被称为互联注意。

互联注意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与心智解读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比如:上课时,儿童专心地看着老师或课本;放学时,儿童听见妈妈的呼唤后,能够发现妈妈,并跑向妈妈的怀抱,这些都是互联注意的具体表现。

互联注意最早出现在1岁多的婴儿身上,他们已经可以追随大人的目光,注意大人们所注意的事物。

到2岁多时,儿童的联合注意己经发展得较为完善,他们可以根据大人的声音或手势,甚至跟随大人的视线,来注意特定的对象。

因此,可以说联合注意是个体觉察他人心理状态的最早表现,是一种简单的社会交流方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师说:

互联注意的发展构建社交的基础,孩子对他人的行为缺乏密切的持续的关注,便无法推测他人的意图,并不能进行简单回合的社会交流。

很多家长反应,孩子的互联注意,训练时有,一段时间不训练,眼神就退了,不看人,你要求他看,他可以看,看人的主动性差!

有的孩子对于结构化的生活环境和熟悉的游戏活动,是有共享注意力的运用,但是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主动关注很少。

互联注意分为回应互联注意和引发互联注意,很多孩子经过大量量化训练,回应互联注意发展比较好,尤其是指令性的被动式的社交回应。

主动性的引发互联注意发展不足,根源是因为孩子与人情感联结缺失,缺乏社交动机,不享受与人的社交互动,自然不会自发关注他人的行为。


二、情绪解读的发展特征

情绪,是客观事物和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或外部事物的主观感觉和体验。

孩子看到妈妈偷悦的脸庞,会猜想妈妈可能遇到了高兴的事情,这就表现出了情绪解读能力。

情绪解读能力是儿童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对他人表现出合适情绪反应的能力。

情绪解读能力,分为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0-1个月

新生儿会出现微笑、兴趣、厌恶和痛苦等4种情绪。新生儿的情绪与生理需要直接相关。


2一3个月

孩子的表情越来越丰富,并且可以对成人不同的表情做出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分辨出不同的表情。


6个月

开始能够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含义,并能做出不同的回应,此时的婴儿已经能较好地理解不同情绪所代表的意义。

在这个时期,婴儿也会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出现社会参照。


2岁左右

儿童的复杂情绪,如骄傲、自豪、羞愧和内疚等开始萌芽。

这些情绪也被称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儿童对自我表现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体验。


3岁

儿童能将自己内在体验到的情绪与他人表现出的情绪联系起来,并且他们逐渐对于情绪本质与意图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还知道了人们表现出的情绪可能和其内在体验并不一致:人们对于一件事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受到先前的类似事件中的经验或当时的心境影响。


4一5岁

幼儿已经可以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并正确推断情绪产生的原因,但这些原因通常是外部可以观察到的事件。


6、7岁~11、12岁

儿童开始进入童年期。

他们已经将许多的社会规则和标准内化,其自我意识情绪不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可以很好地独立评价自己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儿童对复杂情绪的理解也更深刻。

比如,学习是该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而学习活动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情绪体验。

当取得满意成绩时,他们会感到满足和自豪;而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则会体验到羞愧和内疚等情绪。


老师说:

情绪的概念可以通过直接教学来习得,情感则很难通过直接教学来习得,需要在人际社交中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缺乏情感体验的孩子,缺乏情绪的体现。

在给孩子做情绪解读模块时,家长容易把情绪当成知识点进行教学,让孩子通过卡片教学习得情绪概念,往往容易忽略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发展出与发展年龄相恰当恰切的的情感功能。

往往都是,孩子能够输出卡片上的情绪概念,但是对于真实人物的变化的情感是无法辨识的。使用的是大脑记忆存储功能,不是情绪情感功能的发展。



三、想法解读发展特征

想法解读是我们推测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当我们与他人进行沟通时,我们总会去推测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以及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如何等问题,再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来回应他人。

想法解读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想法解读,我们才能与他人进行顺利和有效的沟通。

儿童从3岁左右会开始发展想法解读能力,又分为观点采择能力及错误信念两个模块。

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能力,也名为角色采择能力,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观点、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只有当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正确预测他人的行为。


3-6岁 水平0

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 儿童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混滑,认为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



6-8岁 水平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儿童意识到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并且认为这是由于获取的社会信息不同造成的


8一10岁 水平2:简单观点采择

儿童能意识到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能考虑别人的观点或想法,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也会意识到别人在考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观点


水平3:相互的观点采择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也会从“第三方”(如父 母、朋友等)的角度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观点


12岁以后 水平4:社会观点采择

该阶段儿童不仅能考虑别人的观点,还能站在更高的社会层次考虑问题,整合社会的观点


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是指个体拥有的对事物拥有的错误想法。日常生活中场景的情形为“我以为oo是xx”比如“意外位置”,小明正在教室里写作业,可是小红却认为小明在操场打篮球。此时小红对小明“在操场打篮球”的想法,即是一个错误的信念。

再如“意外内容”,在糖果盒里面放一些硬币,在看到内容之前,大部分人会错误地以为盒子里是糖果,这也是一种错误的信念。

3岁的儿童往往还很难理解这两个内容,但一般的儿童在4岁左右便都能通过“意外位置”和“意外内容”的测试。


老师说:

社交动机强,孩子享受社交的过程和乐趣,是做想法解读社交思维的基础,如果孩子缺乏社交愉悦感,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自然也不会去思考,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情绪,跟在乎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有较强的社会交流动机,社会性需求高,知荣辱,懂自尊,成就动机高,就会考虑自我想法与他人想法的异同,再进行社交综合协调,让社会交往更顺畅。



四、假想游戏发展特征

儿童的假想游戏,通常于15-36个月开始发展,2-3岁,是假想游戏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在这一阶段能够将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或者赋予物件不存在的特征。

3-4岁时,随着儿童对周围成人的角色认识日渐深刻,角色扮演假想游戏开始大幅出现。

儿童6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假想游戏的频率开始逐渐下降。

假想游戏的发展又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游戏期

儿童会使用摸、听、咬,晃等方式玩耍,运用自己的肢体与玩具产生接触。


二、功能性游戏激发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依据玩具原本的功能来玩玩具


三、功能性游戏定型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功能性游戏更加熟练,出现频率更高。


四、假想游戏激发期

1、假想游戏初期

1)物品替代:用一个物品替代另一个物品。如:把勺子当做锅铲来炒菜

2)假想活动:给物品赋予其不存在的状态。如:假装娃娃的脸脏了,要给娃娃擦擦脸

3)凭空假想物件:凭空想象不存在的物件。如:假装塑料碗里有米饭,做出吃饭的动作。

2、假想与现实的区分

老师或者家长做出一个假想的动作,询问儿童,这个动作是真实发生了,还是老师/家长在假扮。如果儿童给出的回答是后者,可以证明儿童能区分假想与现实。


五、假想游戏定型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假想游戏出现频率更高,并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角色扮演游戏。


老师说:

谱系孩子刻板行为严重,单一重复某些游戏方式,主要是游戏技巧欠缺,思维单一,灵活性缺乏。

游戏能力体现的是孩子思维能力的运用,游戏思维发展层次感,孩子的思维灵活性高,思考能力强,社交本身就是灵活的,多变的,需要灵活的社交思维能力,游戏思维必不可缺。




结语

我们看到很多个案,认知超出常规发展阶段,口语能说很多,长句、故事讲述,表达很丰富,但社交动机仍旧是缺乏,不享受社交互动的乐趣,处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个性比较偏执和固执,孩子有学习能力,没社交意愿,处于被动回应社交。

社交沟通障碍是谱系孩子的核心障碍,不仅仅需要提升具体的社交技巧,语言沟通技巧,社交动机是基础,是社会性发展的根基,孩子的社会互动性与情感性联结缺乏,不会因为孩子会认知、会语言,自然就会沟通,孩子不社交不仅仅是社交技巧的缺失,根源还是孩子社交意愿的强烈程度,与人亲密情感的建立,社会情感推动社交行为。

一旦孩子社交动机强,社会探索意识高,自然就能发展更多的社会性能力,不仅仅靠重复性训练来获得,不要把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当做是一个知识点,为了掌握而训练,这就是很多家长提到的,我们有上心智解读的训练课,但是心智能力没有上来。

要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进行差缺补漏,前期社交基础缺失,后期社交能力是无法自发发展起来的,光训练启动的是记忆能力,不是社会性能力,心智解读能力也是空有概念的学习,实记住了教导练习的心智概念,在实际社交中实则不会运用学习的概念。


课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