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解答】“只要认知语言发展出来了,孩子自然就能社交沟通”??
来源: | 作者:Autism星心智援 | 发布时间: 2023-05-05 | 1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家长常认为:

孩子不与人交往互动,不会沟通,都是因为不会说话,很多东西都不认识。口语

能力、认知水平提升上来了以后,应该自然就会进行对话沟通了!


其实,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不等同于“沟通能力”的提升。


部分被诊断为“高功能”、“边缘”、“阿斯”的孩子,他们的语言及认知水平的

发展与常规水平相当,甚至超前。


但是他们依旧会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原因是他们往往无法在与人的互动

中顺利使用语言及认知技能,无法顺畅与人展开沟通。



不提升互动沟通能力,单一去提升认知和口语能力,孩子往往无法将认知与语言

能力灵活应用于社交沟通中。


甚至,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的逐步提升,孩子可能因为表达和互动长期受

到限制,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以及加剧刻板行为等问题。



案例:


一名3岁的谱系孩子不会说话,家人认为这是由于孩子的发音能力不足,于是让

孩子去进行口肌训练。


但是,训练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发音虽然多了,但依然不出现有意义语言,而且

一看到吸管类的棒状物品,就会开始哭泣……


后来,家长又认为,他无法沟通可能是因为认知能力不足,于是又给孩子报名了

认知课。


一段时间后,孩子只要经过认知老师的课室,又会开始哭泣……


在孩子和周围的人、环境没有建立起互动意识时,孩子不停进行认知语言能力水平

的学习,不仅无法让孩子和外界产生互动联结和建立亲密情感。


孩子仿佛活在越发真空的世界中,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感受。


而且,更是在他心里种下了“人可怕”的不良经验,孩子失去了可以倾诉、依靠的

对象,最后只能用情绪爆发来进行表达……





您的孩子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形?


01、主动(回应和引发)沟通


有的孩子并非是“不会说”,他有“说话”的技能,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与人的交互缺乏

兴趣,缺乏沟通动机,不爱开口说话,缺乏表达意愿,变成明明有口语技能,却不

愿表达。


要孩子主动发起沟通,首先需要拥有较强的沟通意愿,对外界的“物”和“人”

具有意识和动机,进而才能产生发起沟通的意愿。



02、恰当相符的社交语用


有的孩子具备较强的社交沟通动机,也会说话,但是无法使用正确的方式,或者

在恰当的时机发起话题,或者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无法与人形成顺畅的

交流对话。


孩子想要恰当发起,在有动机的基础上,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和心智思维能力,

要拥有发起的策略,通过“察言观色”判断什么时间,可以使用什么话来打开话题,

什么时候结束话题。



03、沟通圈的主动维持


有的孩子具备沟通动机,并且已经学会了发起沟通,但是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容易

遗漏社交信息(尤其是非偏好信息,或者是非口语的社交信息),或者无法统合接

收到的社交信息,无法维持多个沟通回合。


维持沟通回合,对孩子的社交信息接收能力和想法统合的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沟通过程中,不断地接收并统合社交信息,才能围绕特定话题持续开展对话。




社交沟通的关键:

接收社交信息,做社交思考,组织统合意图,正确社交反馈,恰当表达输出


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信息符号,我们往往使用它们来代表某些具体事物或者含义。


孩子要使用语言符号进行对话沟通,首先需要对这个符号要有充分的理解,其次

能将语言信息符号统合组织成有意义的语句,并使用在恰当的社交对话情境中


如日常生活中的“超市”概念:


当孩子听到“超市”一词(接收信息),能够自然而然联想到:去购物、超市里的

商品物件、收银员……,联想到一系列与超市相关的信息,以及组织自己对超市

的意图想法。


然后,再围绕“超市”的话题,选择恰当的语言来回馈(进行表达输出),话题就是

这杨打开以及持续沟通的。


如果一个孩子仅仅是把“超市”的概念机械记忆住,听到“超市”时,脑海里只是呈现

一张关于“超市”的卡片,无法联想和组织关于“超市”的系列认知,则无法进行恰当

的社交行为“编码”,做出恰当的语言输出,沟通就无法开展和持续。


这对孩子的“中央聚合”能力与“执行功能”提出了挑战,中央聚合能力往往决定孩子

是否能够将概念信息进行统整,完成系列的“语言”组织,而执行功能决定孩子是否

能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社交沟通的开展,并对自我的社会行为

进行监控和调试。


在对话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智解读能力也在发挥着作用。


人往往是参照他人对话题的情绪反应,如:对话题表现出兴趣还是无聊?对观点表

示赞同还是反对?决定是否要继续话题,或者往什么方向去延展话题。



教学:

借助具象可观的游戏过程,让抽象的语言符号更容易进行理解统合


无论是中央聚合能力、执行功能、还是心智解读能力,都是非常抽象的思维整合,

我们往往无法通过直接教学让孩子习得。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愉快的游戏互动,借助游戏的材料(玩具)及游戏过程,将抽象

符号进行具象化,从而间接地协助孩子在构建、假想游戏中进行信息统整,规划游

戏过程,锻炼其组织和沟通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游戏是孩子的语言,玩具是他们的文字”,在儿童的抽象思维

能力尚未充分发展的早期,进行大量具象化的玩具建构、假想游戏,对儿童思维能

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举例:

我们使用积木和玩偶,与孩子一同搭建一个“幼儿园”。


孩子找出墙壁、桌椅、玩具、人偶的“材料”时,就是在统合“幼儿园是一栋建筑,

里面有桌椅、玩具和小朋友”的信息。


同时,安排搭建“幼儿园”活动本身,以及在搭建好后在“幼儿园”中进行模拟的活动,

则是孩子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计划的结果。




对谱系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游戏中进行社交互动,帮助孩子搭建“沟通互动”的

模式和意识。


孩子在游戏中主动自发寻找材料,搭建主题,这就是他在“游戏语言”中进行的

“主动对话”,寻找正确的材料,是他们的“恰当发起”;与其他的游戏伙伴轮流添加材料,

是他们的“沟通维持”


通过这种形式的游戏,我们可以在互动中,在轻松愉快的基调下,给孩子建立一来一回

的互动模式,为更“抽象”的言语沟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拥有了“互动意识”基础后,孩子在互动中借由社交动机逐步发展“语言技巧”、“认知技巧”、

“心智能力”,才能真正形成具有沟通性功能的语言。




课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