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答疑】为什么我们不在课堂中使用数据记录表?
来源: | 作者:Autism星心智援 | 发布时间: 2023-05-15 | 1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比:

结构化的“认知语言”与非结构化的“社交沟通”

通过结构化教学,来提升儿童的认知语言,在谱系干预领域是经过循证,对提升儿童技能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

这种模式采用谱系儿童容易掌握结构化体系的学习特点,可以让谱系儿童在短时间内学习和积累大量概念性知识、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甚至了解逻辑结构,掌握游戏技能。

但是,在结构化环境下习得的知识,儿童未必能在非结构化的社交沟通情境中能否灵活运用。

因为,孩子在结构化的环境中,储存到头脑里的知识,往往只遵循了单一的“结构”。而实际的社交场景,蕴含的元素往往非常丰富,且千变万化。

用“超市”的概念举例。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到离家最近的超市,我们可能会想起:超市的名称,超市里陈列的商品,我们经常购买的商品,等等……

而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超市”时,往往从一张简单的“超市”卡片开始,尽管在结构化教学中,我们也会努力丰富“超市”的内涵,如带孩子将“超市”与关联物件(购物车、收银机……)、关联职业(导购员、收银员……)等进行匹配,会介绍“超市”里的商品,等等。

但孩子即使记忆了所有这些“超市”相关的物件,当他人的话题里出现“超市”时,孩子的脑海中只能提取出他们认读过的卡片。如果仅限于“这是哪里”、“去做什么”的简单问题,孩子可能还可以回答。

但如果涉及“你最经常去哪家超市?”“你那边的超市有没有xx卖?”“你家附近的超市现在怎么支付?”(目前很多超市都已实装使用各有差异的电子支付系统),孩子则往往难以作答,社交对话就难以持续。

如此一来,孩子就容易出现“课堂上会说,出了中心却不说”,“和老师玩复杂的逻辑游戏会玩,和小朋友玩个简单的追逐却跟不上”的社交“怪现象”。


启示:
在“非结构性”的课堂中学习社交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重视社交的运用和积累

为了尽可能在课堂中打造非“结构化”的社交沟通环境。在课堂上允许孩子成为游戏中的主导、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表达心中所想。

在自由的社交环境中灵活统合反馈社交信息,游戏过程即是社交的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社交过程。

大脑袋靠小脑袋,孩子点一点,说一说

气球“变”画布,老师帮忙画一画


以及保证老师与孩子在课堂互动中的全身心投入,我们在社交沟通课程过程中,一般不会使用“数据记录表”。

我们有“社交沟通的阶段性”目标,老师会在课堂当下根据社交情境需要进行社交目标的选取和运用

社交不等于认知语言的单一运用,家长们要学习:什么是社交目标?有社交目标,才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孩子才会在社交上有针对性的进步,没有针对性的社交目标,社交自然不会提升!

家长可以通过我们定期的教学沟通反馈、阶段性评估,以及与孩子日常的交互,明显看到孩子在社交沟通方面的进步。

孩子社交一旦有进步,社交技能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这才说明孩子的社交干预是有效的,能主动使用的,认知语言的储备不等于社交技巧,不能被运用的能力,不能称之为社交能力

于此同时家长在课下要重视孩子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不断的积累社交体验,多带孩子体验丰富的生活,感受多变的世界。

大量积累社交沟通经验,社交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社交动机,强烈的社交动机下,驱使孩子去运用社交技能,就是要反复的统合使用社交信息,使用越多就越灵活。

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情境进行链接及泛化,并在自然的在社交沟通的情境下转化输出,才能更好地“使用”社交技巧,融入社交情境。





课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