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童年】“我们对爱的需求,不会比任何孩子少……”@听孩子们说说
来源: | 作者:Autism星心智援 | 发布时间: 2023-06-12 | 170 次浏览 | 分享到:


6.1·快 乐 童 趣




理解:孩子的世界?

“不用太理会孩子的想法,不要惯着他,我们孩子特殊,有发展障碍,就应该多花时间来提升。

对他严厉一点,凶一点,逼一逼,能力起来就好了,刻苦一点,笨鸟先飞,这都是为了他好,现在不逼他,长大了就麻烦”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是否要思考:人给孩子留下了什么印象?孩子会不会害怕?我们硬塞的东西,大脑能不能处理?对他来说难不难,能不能吸收?我们要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快不快乐?是否要从“孩子”的层面上,尝试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听孩子说说…

“我们的思维敏感又简单”

提到儿童,我们可能会想到:天真、幼稚……


正如我们对孩子的第一印象,儿童对外界的感知十分敏感,但解释和处理这些外界刺激的能力却非常糟糕。


所以,孩子们其实总有个为莫名奇妙的原因而“崩溃”的阶段——一个小男孩,以为巨大的“大象”是会吃人的怪物,尖叫着逃跑;一个小女孩,把亲戚笑哈哈的夸赞她“可爱”当成对她的嘲弄,嚎啕大哭……


这些行为,常常让我们感到不解,甚至给孩子打上“无理取闹”的标签。


其实,自闭症谱系的核心缺损是与心智解读能力的缺损有关。但是,儿童的心智解读能力,本身就是一个极长的发展过程。


婴幼儿对人类的感情和情绪通常是过度敏感的,但他们同时是情感最敏锐的感知者,和最糟糕的解释者。


这时的婴幼儿,尚不能理解自己和身边人的情绪,能把大人的情绪反馈作为自己行为的“开关”来进行自我调控。


大约3岁左右,儿童的心智能力才开始萌芽,他们可能会开始意识到:别人看到的东西可能和我看到的不一样。


而孩子要在4-5岁,才能开始意识到他人和自己的感受、想法、喜好可能不一样,但还要直到学龄甚至学龄后期,他们才能逐渐脱离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的阶段,逐步学会“换位思考”。


所以,孩子的“无理取闹”不是对我们的攻击和挑战——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真的搞不懂发生了什么!


“请给我们思考和反应的时间”


之前,有家长抱怨:“我怀疑我家老大也多少有点,叫他帮点忙,他当我是空气,指令那么差,哪天也得带他去看病了,我命怎么那么苦啊!”


身边的人看到的全貌是这样的:妈妈正在给不停逃跑的谱系弟弟擦身子,忙得焦头烂额。


这时身边读大班的NT哥哥正在上蹿下跳,情急之下妈妈只能开口求助:“帮我拿一下那个水瓶。”


哥哥听了停下玩耍,茫然地看着妈妈和弟弟。


弟弟在妈妈手上不停正在试图挣脱,妈妈着急了:“老大!我说水瓶!水瓶!你这孩子!”


男孩被妈妈的突然暴躁吓了个激灵,却依然没有任何动作。


到这里,旁边已经有家长看不下去了:“虽然他比弟弟大点、机灵点,但他也还只是个孩子啊,这样连珠炮一样下指令,他怎么反应得过来呢?”


确实,我们可能已经太习惯成人的世界,成人的节奏。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人急匆匆的节奏,是他们难以适应和跟随的。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成人完成接收一个指令→处理指令内容→做出正确反馈的过程,大约需要600毫秒,而幼儿对指令的反应时间则需要更长。


虽然我们理解妈妈的急躁,但试想一系列让妈妈都觉得应接不暇与焦虑的刺激,幼小的孩子又如何能够承受呢?


停下来等孩子3秒钟,也许孩子的反应会不一样……



“请成为我的安全感来源”

虽然一直有人觉得匪夷所思或着急:现在孩子怎么还没有安全感呢,又不会饿肚子,出去外面还害怕他磕了碰了,小心看护着。


其实,虽然我们可能不太记得自己当孩子时候的感受,但只要我们蹲下身子,我们多少可以体会到孩子的感觉:无论是我们见惯的房间摆设,还是来往的人群,仿佛都变成了“庞然大物”。


这种对我们来说已经陌生的“渺小”,正是孩子们的日常。


而且,对孩子来说,一切还不止于此。我们即使切换到孩子的视觉,我们也无法重新体会孩子的“无力感”。


儿童的力量,心智,思维能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但儿童和成人面临的,通常是同样的世界。


在这个“危机四伏”世界上,他们是那么的脆弱,又如何时时刻刻感到“安全”呢?


所以,孩子容易对外界的不安,情绪和行为上面临的冲突,是其生理与心智尚未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现象未必意味着孩子一定存在某些程度上的障碍,更不意味着父母在带养上的失职。


由于他们的脆弱,他们的敏感、以及他们解度外界信息的困难以及受到限制的表达方式,孩子面临的冲突,事实上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剧烈得多。


而冲突,正是孩子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他们必须不断经历和越过冲突,心智才能慢慢成长。


我们无需如临大敌,更不应该出于自身焦虑,限制他们的冲突经历,限制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我们只需要做好他们的“安全堡垒”,让孩子意识到: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永远在身后支持他们。


思考:谱系孩子,“特别”在哪?

社交困难,刻板行为……也许不是谱系的“起因”,而是谱系的“表征”。


孩子的感知觉或大脑的某部分功能是失调的,导致他们常常选择性忽略某些视觉、听觉或者社交信息,同时又对另一些信息过度敏感。


所以,他们对外界的反馈与大部分人不一样,如果不进行干预的前提下,随着成长,甚至会越来越“特别”。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般,需要丰富的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外界;需要时间来处理大量感知觉信息。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安全,对父母的爱的需求,不会比任何孩子少……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

一起了解儿童,关爱儿童

祝愿天下所有的儿童健康成长



课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