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享】高功能自闭症“5大关键”能力,从对人冷漠、思维固化到主动分享、接受想法差异,思维灵活!
来源: | 作者:Autism星心智援 | 发布时间: 2025-05-06 | 9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功能核心表现

高功能孤独症,指的是智能发展未出现明显缺损,却明显表现出孤独症的两大核心障碍:社交沟通障碍和局限的兴趣及重复、刻板行为的孩子。他们的典型特征包括社交互动困难,兴趣狭窄&思维固化。


社交困难

01 避免眼神接触,或长时间盯着别人(眼神接触异常)

02 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不在乎别人想不想听(单向沟通倾向)

03 直戳了当地批评别人,不顾他人的感受(缺乏情感共鸣)

04 无端端发笑,或“冷漠面瘫”(面部表情与情境不符)

05 没有或很少用手势辅助表达(非口语沟通技巧不足)

06 话里夹杂超过年龄的复杂词汇(使用书面语沟通)

07 听到“笑掉大牙”就去检查对方的牙有没有掉(只通过字面意思解读话语)

08 说话语气像机器人、播音员,或不会控制说话音量大小(语音语调异常)

09 敏感易怒,容易因为小事崩溃或发火(情绪调控困难)

10 独来独往,回避其他小朋友(朋辈交往困难)

11 很难理解游戏规则或常识,尤其是不成文的规定(集体融入困难)


兴趣狭窄&思维固化

01痴迷特定的主题,常常是这个领域的“专家”(狭窄而强烈的兴趣)

02每天上学必须穿同样的衣服、走同样的路(刻板思维倾向)

03会因为一点小变化不知所措、崩溃(缺乏应变能力)


高功能&干预方向

由于智能发展没有明显缺损,他们干预的主要方向不是智力能力(语言、认知等),而是提升社会性,拓展兴趣和思维的深度广度,提升沟通技能、心智思维和解读能力。

结合个案,看高功能孩子的干预历程和干预重点!


与人互动

漠不关心→密切关注

妈妈:

孩子从小就停不下来,越叫越跑,容易兴奋。带他下楼,也不跟同龄小朋友玩,一个小姐姐开心地过来找他玩,想要抱他,他就直接躲开,跑得远远的。

上托班的时候,老师在前面组织活动,小朋友都在跟着做,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刚上幼儿园那个学期,老师也反馈,他完全不愿意让小朋友触碰他。

确诊的契机,是一位对调理发育障碍有经验的中医提醒:他眼睛怎么不看人,有没有觉得他有点不对劲?

现在,他对人的关注高了一些。这几天,他叔叔来我们家,他会叫叔叔:“叔叔”,眼睛也会盯着叔叔看。后来叔叔走了,他还问我:“叔叔去哪了?”

上课的时候,一位他从没见过的老师走进教室。他马上留意到,抬头问:“你是什么老师?”得到老师回应后,才继续课堂活动。

在幼儿园,他对小朋友的动机也提升了,会关注小朋友,愿意接受小朋友跟他的互动交流,偶尔能够互动。


对人意向

干预前:

很少与人眼神接触,回避对视

对喜欢的物件比较维护,物大于人

常用哭或推开玩具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干预后:

对话时与对方有较稳定的眼神交流

与熟悉的人相处时间更长,主动分享意愿提升

对妈妈表现出更多的依恋


基础互动能力

干预前:

只在兴趣十分强烈的时候回应或引发他人注意力

有模仿能力,但意愿不足,技能使用有选择性

有轮流概念,但容易着急,不愿配合


干预后:

回应互联注意频次提升,主动发起活动时密切观察对方

模仿的意愿和主动性提升,在游戏中使用稳定

在游戏中能自发呈现轮流能力,遵守游戏规则


老师留言

高功能谱系儿童的智能(语言、认知等)受损不明显,在社会性上的缺损对他们的影响较大,不怎么看人,不和小朋友互动,不参与集体活动,都是社会性缺损的体现,明明智力发育没问题,有发育能力却未能进行顺畅地沟通社交。

干预前,孩子不常关注人,对物的关注大于对人,虽然有基础社交互动能力,但能力使用有选择性,影响与人的互动,更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

干预后,孩子对人的意愿提升,关注人的频次提升,也对他人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对照顾者产生依恋,与人的互动以及基础互动能力的使用也就得到了相应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他就能够关注其他人的出现与离开,也开始接受与同伴的互动。


特殊行为

思维固化→接受差异

妈妈:

干预前,孩子非常地自我,家里所有事都要他说了算。

他会告诉我们:“妈妈拿这个,爷爷拿这个,爸爸拿这个”,或者:“妈妈是拿粉色的”,一定要我拿粉色,如果我们不按他说的做,像是我拿了其他的颜色,他就会崩溃。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症状,对数字和颜色非常地执着,一定要特定的数字8,还有特定的颜色,思维非常固化。

他遇到困难,比方说东西倒了,就会直接崩溃,不会去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干预后,他变得可以商量,能接受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决定最后听谁的。


游戏思维

干预前:

功能性游戏阶段,处于物品的功能认知层面

主题和玩法局限单一,缺乏游戏技巧


干预后:

进行丰富的场景建构(情境思维)

凭空添加一些“不存在的”物件进行游戏(假想思维)

玩法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提升(游戏丰富性)


心智思维

干预前:

不在意他人的情绪,也不回馈

用不恰当行为或发脾气来表达情绪

思维固化,弹性弱,难以接受想法的差别


干预后:

留意他人的反应,根据他人回馈主动调整行为

希望得到夸奖而主动表现好

能以更加恰当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

能够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异同(视觉不同,看到的不一样)

能有所察觉他人的想法,在引导下尝试进行沟通


老师留言

这方面的进步给了妈妈深刻的印象,也是高功能谱系孩子最关键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孩子玩游戏的方式,看出他们的思维发展倾向和水平。

干预前,孩子只对特定的主题感兴趣,游戏兴趣狭隘,只能用几种固定的方式玩耍,说明孩子的思维也是固化的,这种固化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对特定符号(数字、字母)和特定游戏程序的执着。

孩子游戏的玩法和主题的丰富程度都得到提升,感兴趣和会玩的东西都多了,兴趣和思维不再狭隘、固化。

孩子的心智解读能力,也就是觉察和解读自己/他人情绪、想法的能力提升,同样促进孩子从固执己见到能够协商的改变。觉察他人的情绪反馈并做出调整;觉察和解读每个人不同的看问题视角,接受人与人有不同的想法,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基础。

具备这种心智能力,孩子就能与他人进行想法上的协商和讨论,从而变得“可以协商”。



语言表达

零散混乱→丰富有序

妈妈:

他以前说话功能是可以的,但比较混乱,现在他说话的逻辑性好了很多。

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帮他梳理一下语言逻辑,给他把话串起来。这个月,他偶尔能说一下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有回忆和叙事的能力了。

而且,这些都是他主动说的,不完全是我问出来的,我基本上只是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干什么了?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他就会说些他特别感兴趣的事情。


语用沟通

干预前:

以需求性的表达为主,对话偏被动

不能较好地围绕固定话题进行相向的持续对话

对他人的非口语沟通信息(手势、表情、语音语调)缺乏反应

面对不喜欢的话题,很容易出现情绪,影响沟通


干预后:

能用更加恰当的方式表达拒绝,流露情感

在感兴趣的话题中,可以与他人持续多回合对话

能在沟通过程中留意语音语调/表情的变化,调节沟通行为

具备了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更好地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不再闹情绪


老师留言

孩子的语言是思维的体现,孩子对人关注的提升,思维的变化,也能通过沟通语言呈现出来。

语言技巧的进步,也是沟通能力的进步。孩子的沟通技巧越来越好,更容易与他人顺畅沟通,积累良好的社交经验,也会让孩子越来越喜欢与人互动,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社交行为和思维不断进步。

课程分类